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北朝時代 (日本)

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年至1392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北朝时代 (日本)
Remove ads

南北朝時代是指1337年(以農曆紀為日本延元元年12月,對應西曆1336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兩個天皇並立的時代,處於鎌倉時代室町時代之間。在這段時間裡,兩方有各自的皇位傳承,也各自有朝廷[1]起因是建武新政的崩潰,以足利尊氏爲首的武士推翻大覺寺統後醍醐天皇,並在京都重新擁立持明院統光明天皇。然後醍醐天皇則挾象徵正統的三神器撤至京都南方的奈良吉野,至此南北朝分裂。直至室町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與南朝議和,南北朝至此統一。[2]

快速預覽 南北朝內亂, 日期 ...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Remove ads

概要影響

鎌倉時代中後期,皇室分為持明院統大覺寺統兩家,就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非常激烈的鬥爭。在鐮倉幕府的調停下,雙方約定由兩派輪流擔任天皇,即二統迭立,然而這種不穩定的皇位繼承法間接導致了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越趨於恆常化的實質性分裂。在經歷了鎌倉幕府的倒台(元弘之亂)與建武新政的失敗,隨之而來的是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兩個並存皇權的徹底分裂。雙方因各自主張自己的正統性而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也發生了數次大規模的戰爭。

對於南北朝,在興福寺第20代門跡尋尊日語尋尊編纂的《大乘院日記目録日語大乗院日記目録》中稱之為「此一天兩帝南北京也」。而後,日本仿效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將這段時期稱為「南北朝」。明治時代以後,以南朝天皇為正統的史觀得到鞏固,所以當時也有以吉野時代這個新詞代稱這段時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詞匯才在史學界消失。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日本皇室世系源自1392年南北統一以後的北朝。

Remove ads

武家崛起

在南北朝之後,公家已幾乎喪失影響力,以幕府爲主的武家的權威獲得極大提升[3]。鎌倉時代被認爲是朝廷和幕府公武二元政治結構,即權門體制日語権門体制,公家也可以通過莊園公領日語国衙領擁有一定的權力[4]。但之後由於象徵天皇親政的南朝的失敗,皇室權威逐漸下降,同時,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篡奪了民事審判法、商業課稅權等原本屬於公家的權力,武家可謂是在數方面凌駕於公家之上。[4]

期間變革

南北朝內戰中的上級階層和下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這個國家的面貌。

  • 農業方面,隨著施肥量的增加、水稻品種的多樣化以及改善灌溉設施,水稻產量提高 [3],還有鎌倉時代帶來的兩毛作物得到普及,生產力明顯提高[1]。因此,隨著糧食生產的充分發展,許多原材料作物也得以大規模生產,如柳樹(紡線)、棉花和紫蘇(產油)等[3]
  • 工商業方面,由於上述原料作物的生產力提高,竹簾、草蓆、油、素麵等通用商品開始在社會上流通。[3]
  • 經濟方面,隨著上述商工面的提高,貨幣經濟逐漸普及。
    • 不過也有論點認爲;1270年代元朝在中國採取並普及了交鈔宋朝貨幣) ,因此多餘的銅錢才大量湧入日本。
    • 對於用於土地交易的錢的利用率,1200年不到20% 的情況在1250年超過了50% ,在(廣義的)土地交易開始之前的1320年超過了75%,銅錢的普及也關係到紙質媒介等匯票的普及。
  • 文化方面,隨著上述農業、工商及經濟的發展,民眾生活條件增強,隨之而來的是大眾文化的興盛,如猿樂(能樂)、連歌[3]鬥茶茶道的原型)[3]婆娑羅(歌舞伎的原型)[3]之類日本傳統藝術得以發展。
  • 宗教方面,為了對抗與傳統神道教相聯繫的南朝及公家勢力,室町幕府開始優待傳進日本的漢傳佛教——禪宗,並從此定下京都五山[3]
  • 外交方面,由於上述宗教面崛起的禪僧對中國情況瞭如指掌,日本時常派遣禪僧在明朝擔任外交顧問。[3]
  • 學術方面,由於上述宗教方面和外交方面的進展,宋明理學從中國傳入日本。有德之人才配得登上帝位的宋明理學思想,對江戶時代的儒家也產生了相當影響。

日本的數學一度有所衰退,但從鎌倉時代末期重新在開始禪寺研理。期間具有代表性的數學家有臨濟宗僧人中岩圓月,他的主要著作《運算》是當時的經典,在《治歷篇》中也有關帶分數的使用和繁分數計算的提及。川本慎自指出了戰國時期臨濟義玄僧策彥周良日語策彦周良與吉田家族的關係,並表示江戶時期的角倉了以吉田光由的數學研究可能源於禪寺中的數學理論的研究。

  • 文學方面,由於上述宗教面、外交面和學術方面的發展,漢詩得以普及,以絕海中津、周信為代表的五山文學雙璧在禪林興盛。隨著商工業的蓬勃發展,這種被禪僧春屋妙葩日語春屋妙葩等稱為五山外向雕版印刷也迎來了鼎盛時期。前面提到的宋明理學的影響也體現在文學上,如日本史詩《太平記》就被認爲是其中的巔峰之作。
  • 藝術方面,由於上述、經濟方面的充實和文藝方面的五山文學影響,禪宗的思想開始反映在古建築之類實體上,禪院得以完成,如夢窗疏石天龍寺西芳寺被列為世界遺產。連歌的創始人二條良基、能樂的創始人世阿彌等人將此前是佛教思想的一部分的「幽玄日語幽玄」詮釋為日本美學的審美理想之一。[5]

故此,南北朝內戰從生產力到審美意識等各個層面,為日本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歷史簡介

前史

後醍醐天皇

鎌倉時代中後期,日本皇室因皇位繼承問題而分裂為大覺寺統與持明院統兩支。經由鎌倉幕府的斡旋,約定由兩統的皇位繼承人輪流登基,即位於朝,史稱兩統迭立。

Thumb
京都朝廷與吉野朝廷

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原本只是做為一過渡性天皇而上位的,然元享元年(1321年)12月,後醍醐天皇的父親・後宇多上皇停止院政並隱退,將政務交予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欲收回治天的權限,並使其子孫繼承其皇位,幕府的存在可謂是最大的阻礙。正中2年(1324年)9月,後醍醐天皇倒幕的計畫敗露,幕府抓捕並流放後醍醐天皇的親信,但並未對後醍醐天皇究責,史稱正中之變嘉歷2年(1326年)3月,皇太子邦良親王日語邦良親王(後醍醐天皇外甥)去世,幕府選擇持名院統的量仁親王(即光嚴天皇)為皇太子。元弘元年(1331年),後醍醐天皇因未能改變現狀由親生兒子來繼承其皇位,故又催生倒幕的念頭,然又敗露,遭到罷黜,最終流放至隱岐島

後醍醐天皇雖遭流放,但楠木正成及後醍醐天皇之子・護良親王等仍在畿內地區日語畿内抵抗幕府軍,倒幕的火苗也越燒越大,日本各地皆出現反幕府勢力。正慶2年(1333年)閏二月,後醍醐天皇逃離隱岐島,至伯耆國船上山日語船上山。4月27日,幕府方的大將・足利尊氏丹波國篠村八幡宮日語篠村八幡宮對幕府舉起反旗。5月7日,足利尊氏與倒幕派攻陷幕府於京都的據點・六波羅探題。5月8日,御家人新田義貞上野國新田莊日語新田荘舉兵反幕。5月9日,六波羅探題殘黨在近江國番場日語番場宿遭倒幕派包圍,集體自害。5月22日,新田義貞攻陷鐮倉,掌控幕府的北條氏及其同黨集體自害。5月25日,少貳氏大友氏島津氏等御家人攻陷幕府於九州的據點・鎮西探題。5月26日,幕府另一據點・長門探題降伏。以北條氏為中心的鎌倉幕府滅亡。

後醍醐天皇回京,宣布自己仍為正統,並實施由天皇親政的建武新政。後醍醐天皇改組政治機構,中央上,設立記錄所日語記録荘園券契所雜處決斷所日語雑訴決断所武者所日語武者所窪所日語窪所等單位,並任命眾公卿八省卿日語日本の官制#八省;地方上,國司守護仍舊存在,後醍醐天皇還將其子分置各處,成良親王隨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義下向鐮倉,義良親王隨公卿・北畠親房顯家父子前往陸奧。建武新政尚包括整頓土地、新財政體系。不過,後醍醐天皇的大破大立的作為勢必侵犯到相關集團的既得利益,且也沒有完全保障到許多武士的利益,致使不管公家或武家對其多有怨言。

Remove ads

建武之亂

建武2年(1335年)7月,以北條時行為首的北條氏殘黨在信濃國舉兵,而後攻陷由足利直義鎮守的鎌倉,史稱中先代之亂。見此,足利尊氏請求就任征夷大將軍總追捕使日語追捕使,追討北條氏,遭後醍醐天皇否準。最終,足利尊氏未經勅準就出征,並迅速擊敗北條殘黨,8月19日入鐮倉。後醍醐天皇在事後封足利尊氏為征東將軍,並命其京。足利尊氏猶豫不決,然足利直義態度果斷,欲以鐮倉為基地重建武家政權,拒不回京,並以清君側為由,發布追討政敵新田義貞的檄文。後醍醐天皇以私自動員軍隊與足利直義在鎌倉淪陷時趁機殺害護良親王為由,以其子・尊良親王日語尊良親王為上將軍,新田義貞為大將軍追討足利尊氏,11月19日從京都發兵。足利尊氏將政務及軍事委託予足利直義,表示隱退。足利直義在東海道設置防線,然先後在三河國矢作川之戰日語矢作川の戦い駿河國手越河原之戰日語手越河原の戦い敗退。見此,足利尊氏重回戰場,於12月11日的箱根、竹之下之戰擊敗新田義貞,而後率大軍上洛,於建武3年(1336年)正月11日進入京都,後醍醐天皇逃往近江國

後醍醐天皇命新田義貞追討足利尊氏之際,也同時命在陸奧的北畠顯家發兵鎌倉,然因其尚需準備,12月22日才從其據點陸奧・多賀城發兵。此際,新田義貞已在箱根、竹之下之戰中敗退,是故,北畠顯家直赴近江與後醍醐天皇會合,而後更擊敗足利尊氏。1月末,足利尊氏撤往丹波國・篠村八幡宮,之後發兵攝津國・兵庫,企圖再度奪取京都,然在2月的豊島河原合戰日語豊島河原合戦中敗於新田、北畠、楠木聯軍,再度退回兵庫。足利尊氏隨後乘船往西撤退,途中停泊在播磨國・室津,與眾將展開軍議,最終決定足利尊氏前往九州重整態勢,足利方諸將分散於山陽道、四國等地,遏制後醍醐軍的追擊。

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而義良親王與北畠顯家再度前往奧州。後醍醐天皇命新田義貞西征足利軍,然在播磨國遭赤松則村的抵抗。足利尊氏在撤退期間,與京都的光嚴上皇聯繫,而後於備後國鞆浦日語鞆の浦接受其院宣,以追討新田義貞,至此足利尊氏及其黨羽也成了官軍。延元元年(1336年)2月20日,足利尊氏抵達長門國赤間關,受到北九州豪族・少貳頼尚日語少弐頼尚的迎接,隨後渡海,於3月2日爆發於筑前國多多良濱之戰中擊敗後醍醐方的菊池武敏,更佔據大宰府。足利尊氏與大友氏、島津氏等九州豪族結盟,於4月初踏上東征之路。

足利軍兵分兩路,足利尊氏走海路,足利直義走陸路,向畿內進軍。楠木正成建議再度撤往近江,然遭否準。新田義貞與楠木正成分別布陣於攝津國和田岬日語和田岬與湊川。在5月25日的湊川之戰中,楠木正成陣亡,新田義貞試圖在西宮重整態勢以反擊,不敵,撤回京都。5月27日,後醍醐天皇撤往近江・比叡山;然光嚴上皇稱並躲在京都,受足利方的武士庇護。6月5日,足利軍強攻比叡山,無果,於21日撤回京都。其後,雙方持續在京都周遭展開合戰,此期間,後醍醐天皇親信千種忠顯名和長年紛紛戰死。足利尊氏見比叡山難以攻克,故命小笠原貞宗佐佐木道譽切斷比叡山的補給線。

8月15日,光嚴上皇之弟・豐仁親王踐祚,為光明天皇,光嚴上皇開始院政。然因三神器遭後醍醐天皇攜走,故光明天皇踐祚儀式是仿效壽永、元弘之儀。因比叡山糧食告急,後醍醐天皇與足利尊氏媾和,10月10日返京。

Remove ads

吉野行宮

南北朝早期,南朝勢力比北朝更為強盛,領有奧州北陸甲信全境及東海畿內之大半。直至1338年北畠顯家新田義貞先後戰死,北朝勢力首次壓過南朝。1338年至1348年間,北朝逐漸收復近江以西的東國,並於1348年攻陷吉野,南朝朝廷逃至奈良,南朝領土僅餘紀州大和河內和泉伊勢伊賀志摩等地,此時南朝已無可用之兵。

延元二年/建武四年(1337年),南朝鎮守府將軍北畠顯家應後醍醐天皇和父親北畠親房調遣,於12月收復鎌倉。之後以奪回京都為目標,第二年1月在美濃國(現在的岐阜縣)打敗幕將土岐賴遠,但因為與北陸地方的新田義貞合兵失敗,放棄了收服京城這一宏觀戰略目標。

顯家方面雖試圖通過伊勢實行迂迴包抄戰術,但由於長時間的遠征,兵力逐漸衰弱。意識到下一場戰爭可能成為生死決戰,顯家向後醍醐天皇提出了著名的諫文,即《北畠顯家上奏文》。延元3年/歷應元年5月22日(1338年6月10日),顯家在石津之戰中敗給幕府執事高師直,戰死沙場。南朝總兵新田義貞自建武之亂末期金崎之戰開始,就一直在北陸地方方面孤軍奮戰,直到在藤島戰役中敗給斯波高經後戰死。

Remove ads

北畠親房

延元四年/歷應二年八月十六日(1339年9月19日)後醍醐天皇駕崩。與寵姬阿野廉子所生皇子義良親王即位,是為後村上天皇。雖作爲立場上的敵人,足利尊氏也表達了對後醍醐天皇的緬懷崇敬之情,為悼念他,命僧人夢窗疏石為開山宗師,開創天龍寺

後村上天皇即位時日,南朝公卿、與慈圓並稱的史學家北畠親房關東地方與幕府軍激戰,如在常陸國小田城展開攻城戰是其例子。同年秋天,北畠親房為向後村上天皇「顯明正道」,編纂了主張南朝正統性的《神皇正統記》並引進儒學思想,強調身爲帝王不僅要具備血統和德行,還必須要有象徵君權天授的三神器才爲正統這一思想(三神器當時由南朝執掌)。親房在興國4年/康永2年(1343年)返還吉野,作為後村上天皇的謀臣,對南朝朝政進行實質性的整治。之後北畠親房被天皇授予准三宮,位同皇族。

修養時日

新田義貞、北畠顯家在戰爭中犧牲後,南朝處於恢復期,各地仍然出現了小規模的衝突和兵變。

室町幕府方面,保守派左兵衛督的足利直義(尊氏之弟)以宣傳《御成敗式目》等鎌倉幕府時期留下的武家習慣法為幕府存在的合法性打基礎,而革新派的幕府執事高師直則改良了雜訴決斷所在內等建武新政時期留下的法律制度政策(如發放執事執行狀等) ,從而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興國2年/歷應4年(1341年),南朝恢復氣勢。同年3月24日,足利直義指控出雲隠岐兩國的守護鹽冶高貞意圖謀反,並派遣桃井直常、山名時氏等主將討伐高貞,在同月末,從京都流亡於播磨國的高貞切腹自殺(《守護神記》第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及二十九日)

根據史學家鈴木登美惠龜田俊和等人的說法,高貞可能是意圖通過由早田宮(南朝皇族)出身的妻子,與姻兄南朝公卿源宗治(當時兼擔九州總兵)有勾結。

正行戰死

楠木正行繼其父楠木正成殉國後成為南朝主將之一,正行在正平2年/貞和3年(1347年)藤井寺之戰和天王寺・住吉之戰中,屢次戰勝幕府名將細川顯氏以及山名時氏,震動京都。

意識到事態嚴重的幕府執事高師直立即組成大軍反擊。楠木正行和弟弟正時於正平3年/貞和4年1月5日(1348年2月4日)的四條畷之戰戰死。

吉野陷落

在四條畷之戰戰中完勝南朝的高師直率兵攻陷了吉野,燒毀行宮。隨著吉野淪陷,後村上天皇等南朝一行人逃往賀名生(奈良縣五條市),南朝衰敗之勢一時難掩。

內亂激化

觀應之亂

尊氏之弟足利直義和幕府執事高師直之間的矛盾開始浮出水面,進而爆發觀應擾亂,這是一場足利幕府一分為二的政治鬥爭。在該鬥爭中敗北的直義選擇歸順南朝,協同尊氏之子、被直義收養的足利直冬也跟響應叔父號召,在九州地方起義,宣誓效忠南朝。此時,山名時氏等部分守護大名也宣布倒戈南朝,南朝局勢再度壓過北朝,並由此展開了數次京都爭奪戰。後村上天皇移居到南朝住吉大社宮司家津守氏的住之江殿 ,並恩賜住吉行宮之名(即今大阪市住吉區)。

成為南朝武將的直義在正平6年/觀應2年(1351年)1月的第三次京都戰,將從京都回軍的足利尊氏在打出濱之戰中大敗。尊氏隨以脅迫高師直高師泰兄弟出家並流放外地為條件,與直義達成和解。次年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議。足利尊氏讓上杉能憲押解高師直一族流放外地,但由於能憲與高家有殺父之仇的緣故,在途中私自處決了高師直全家。自此,自鎌倉時代以來一直擔任的足利家執事的高氏一族至此沒落。

正平一統

剷除了政敵高師直兄弟後,足利直義重新執掌了幕府的政務,以足利尊氏嫡子足利義詮為副手。但直義與尊氏仍有很深的矛盾。最終足利尊氏決定廢黜北朝朝廷向南朝投誠,史稱正平一統。幕府依合約仍保有武裝、處理政務、管理所轄領土之權,但必須尊南朝為日本的唯一合法朝庭,並聽候公家調遣。南朝為削弱足利家的影響力,下令尊氏討伐直義,使其骨肉相殘。

足利直義後從京都逃出,經北陸道信濃國逃往鎌倉,糾集當地的反尊氏勢力抵抗。足利尊氏前往討伐,在駿河國薩埵山(今靜岡縣靜岡市清水區)、相模國早川尻(今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等戰擊破並生擒直義。足利直義被隨後關押在淨妙寺境內的延福寺。翌年(1352年)2月26日足利直義死去。官方說法是病死,《太平記》則認為他是被南朝勢力毒死的。巧合的是,足利直義死亡日期正是高師直兄弟一周年忌日。

四戰京都

趁尊氏離開京都之時,南朝朝廷單方面撕毀和約,開始進攻室町幕府領地。宗良親王新田義興新田義宗北條時行率領軍隊襲擊尊氏,尊氏被迫退往武藏國,但馬上策劃反擊、壓制了關東南朝勢力,進而回到京都。南朝將領足利直冬後又進攻京都,但被擊敗,逃往九州文和3年/正平9年(1354年)直冬曾一度奪下京都,但次年就被尊氏收復。

在觀應之亂結束後,南北雙方展開了泥潭之戰,並展開了四次京都爭奪戰,但始終未能分出勝負,彼此都疲憊不堪。翌年南朝北畠親房楠木正儀再次攻陷京都,足利義詮逃往近江國避難。北朝方面的光嚴上皇光明上皇崇光天皇以及皇太子直仁親王等北朝重要皇族都被南朝俘虜。不久義詮率軍反撲,奪回了京都,並擁立後光嚴天皇重建北朝。1353年陰曆6月,足利直冬和山名時氏再次攻陷京都,但不久後又被北朝收復。吸收舊直義黨的南朝東山再起,正平7年/文和元年(1352年)8月中旬至翌年3月底,南朝楠木正儀、吉良滿貞、石塔賴房等人在攝津戰勝了赤松光範佐佐木秀綱佐佐木高秀土岐賴康仁木義長等人。趁勢,正平8年/文和2年(1353年)6月9日,南朝在第五次京都合戰中奪回了京都。然而由於幕府的大舉攻勢,於7月24日放棄京都,以一個月半的短期統治告終。

正平9年 / 文和3年(1354年),南朝重臣北畠親房去世,南朝就此失去重要的謀臣。不過隨著足利直冬加入南朝,進而恢復了部分武力,正平10年/文和4年(1355年)2月,直冬和楠木正儀在第六次京都會戰(神南之戰)成功占領了京都。但是,隨著足利尊氏從東國逼近,南朝再次放棄京都。尊氏隨後欲親自討伐直冬,但在延文3年/正平13年(1358年)4月30日因癌症在京都二條萬里小路第逝世,享年54歲。

室町幕府的新任將軍足利義詮為了宣揚武威,展開針對南朝的掃蕩攻勢,攻下了楠木氏的本城——河內國赤坂城。但是楠木正儀巧妙地運用山地戰,成功阻擋了敵方的遠征。此時,幕府方面的仁木義長、關東執事畠山國清、幕府執事細川清氏等大將倒戈,室町幕府的勢力最終恢復原狀。

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因幕府內政治鬥爭而下台的細川清氏歸順南朝,楠木正儀等人並肩作戰,在第七次京都之戰中曾一度占據京都。但不到一月又被奪回,南朝始終無法有效地控制舊都。期間,大內弘世、山名時氏等人也再次歸服於室町幕府。

九州情勢

在九州方面,在多多良濱之戰敗給足利方的菊池氏等南朝勢力與尊氏留下的一色範氏、仁木義長等北朝勢力一直在爭鬥。南朝為了加強勢力,派遣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征西將軍,與北朝勢力反覆進行了攻防戰。延文4年/正平14年(1359年)筑後川之戰(又稱大保原之戰)中,南朝方的菊池武光、赤星武貫、宇都宮貞久、草野永幸等對陣北朝的少貳賴尚、少貳直資父子及大友氏時、城井冬綱等兩軍合計約有10萬人。在這場戰役中失敗的北朝人逃離了大宰府,九州在接下來的10年左右處於南朝的統治之下。足利義詮死後,九州的南朝勢力在正平23年/應安元年(1368年)2月發動東征軍,向長門方向進軍,但因大內氏的阻撓而受挫。

而那段時期,一些被稱為倭寇的海上賊團開始在高麗與部分明朝沿岸地區汎濫,文中元年/應安5年(1372年)懷良親王以承諾取締倭寇為條件,以「良懷」之名受明太祖冊封為「日本國王」。隨後室町幕府派今川了俊向九州地方發動攻勢,奪回了大宰府。

最終和談

南朝主和派領袖及南朝大將楠木正儀此前雖然屢次向北朝室町幕府提出和判,但由於朝廷內外的阻礙,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於第七次京都合戰以後,兩朝已經疲於戰鬥,這次呼籲和平的聲音高漲。曾主張武力統一日本的後村上天皇也將主和派的正儀選定為最親信綸旨奉者,嚴肅考慮和平問題;另一方,幕府將軍足利義詮也將文治派的斯波高經任命為事實執事(名義上的幕府執事是高經之子斯波義將),兩朝各自採取了和平路線。正平21年/貞治5年(1366年)8月因斯波高經因遭政變黯然下台,但義詮延續了文治派路線。

第二年正平22年/貞治6年(1367年),兩朝進行和平交涉。但南朝代表洞院實守堅持「除非北朝向南朝無條件投降」,否則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和平提議,導致雙方一時再次回到了劍拔弩張的狀態。對此,後村上天皇緊急任命楠木正儀擔任南朝代表,並賦予了右兵衛督這一職務。通過正式的和平談判,足利義詮的態度也有所緩和,和談似乎能順利進行。但是同年12月7日(1367年12月28日)第二代幕府將軍義詮因病亡故,翌年南朝後村上天皇崩御。由於隨著雙方的主和領導者接連去世,就此和平談判宣告破裂。

此後,直至明德和約之前,長達25年的南北和平協商一直沒有恢復。有史學家推測,楠木正儀可能為明德和約的內容做了部分準備,然本人在看到日本正式統一之前就已死去。

南北和議

幕府強化

正平23年 / 應安元年(1368年)4月,年幼的將軍足利義滿完成元服禮,其烏帽子親的幕府管領細川頼之掌握了實權,作為宰相的名義輔佐了義滿。之後,賴之依靠卓越的政治手腕確立了幕府的穩定性。同年,南朝主戰派長慶天皇即位,主和的楠木正儀便在南朝內一時孤立無援。次年,細川頼之通過謀略成功將楠木正儀策反。而南朝因採取強硬路線,失去主要的人才。文中2年 / 應安6年(1373年) ,細川賴之編制了以楠木正儀、細川氏光范等為主將的遠征軍,在天野之戰中擊破南朝重臣四條隆俊的軍隊,並攻陷了作爲南朝臨時首都天野行宮。

但是頼之在鎮壓橋本叛亂失敗後,就受到了其政敵斯波氏義等人的指控。足利義滿也對賴之在鎮壓中的軟弱態度持批評態度,並以此為導火索在天授5年(1379年)發動康歷政變,迫使細川賴之下臺,從而掌握了實權。

公武合一

由於北朝沒有自己的武力,所以很容易被認為是幕府的傀儡,但實際上根據至今以往的公家統治經驗和累積的朝廷法律知識,北朝還是擁有一定的實權和權威。二條良基作爲義滿的諫言者,在武家傳播朝廷公家禮制;在公家方面,則能動性得促進朝廷幕府一體化。根據良基的構想,武家不再是傳統的「鎌倉殿」,而將是以京都為據點的「室町殿」。

幕府集權

因康歷政變而推翻細川頼之的足利義滿推進了室町幕府的中央集權化,使幕府體制和公家的區分模糊且變得堅固。元中8年 / 明德2年(1391年) ,於明德之亂擊敗了占領全日本六分之一領土、擁有逼近將軍家勢力的守護大名——山名氏,從而縮小了勢力範圍。

南北合一

在南朝逐漸衰弱的同時,足利義滿採取削弱守護大名的政策,幕府逐漸實現了中央集權化,其勢力差距顯而易見。

後來細川賴之在幕府內的權力被削弱,依靠賴之的正儀的地位也漸漸動搖。天授5年 / 永和4年(1378年)被義滿免去河內國守護一職,第二年天授5年 / 康歷元年(1379年)由於賴之在康歷政變中再次失勢,正儀在北朝中又被孤立。弘和2年 / 永德2年(1382年)再次回歸南朝,被任命為參議,同年北朝方的山名義理交戰,不敵。隨著主和派的正儀等高官勢力擡頭,以及弘和3年 / 永德3年(1383年)北畠顯能、懷良親王接連去世。當年冬天,通過對北強主戰路線的長慶天皇讓位於其弟主和派後龜山天皇。正儀在隨後的幾年內去世,宗良親王也在元中2年 / 至德2年(1385年)去世,因此南朝縂大將的地位由正儀的嫡子楠木正勝繼承。但是正勝在元中5年 / 嘉慶2年(1388年)在平尾合戰中敗給了山名氏清,在元中9年 / 明德3年(1392年)春,由於南朝千早城等重鎮接連被畠山基國攻破,南朝就此喪失了抵抗北朝的能力。

1392年,幕府軍包圍奈良,足利義滿以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兩統迭立為條件,南朝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給北朝後小松天皇,歷時56年的南北朝時代於焉結束。《大乘院日記目錄》將此事記載為「南北御合體,一天平安」。以南北朝合一為契機,控制九州北部的今川了俊與位於九州南部的菊池武朝和解,九州也成為了幕府的支配地。隨後,足利義滿被明朝重新冊封為「日本國王」。

反抗運動

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兩統迭立的約定並沒有兌現,反而持續了持明院統的日本皇室世系。因此,南朝遺臣們為恢復皇位而進行的反抗運動一直持續到15世紀中期,被稱為後南朝運動。他們的抵抗將在持明院統絕嗣後的正長元年(1428年)進一步激化。從此事件開始直到應仁之亂為止,南朝的子孫們被反幕勢力所擁立,斷斷續續地進行著活動。嘉吉3年(1443年)9月,提倡南朝復興的日野家嫡流日野有光勢力企圖暗殺後花園天皇而闖入皇宮(暗殺未遂),並奪走三神器中的神璽,擁立南朝皇族通藏主金藏主兄弟(後龜山天皇侄孫)逃往比睿山,此事被稱為「禁闕之變」;幕府在數日內鎮壓了此次事變,將通藏主、金藏主、日野有光等主謀者全部殺害。自南朝後裔的自天王-忠義王的神璽被奪回後,後南朝在實際滅亡。最後在史料中出現是《勝山記》中的明應八年霜月(1499年11月)。

後世爭議

近代以來,圍繞南北朝中哪一個是正統的問題,出現了南北朝正閏論日語南北朝正閏論。直至20世紀初期,1910年由於左派人士幸德秋水被捕受審時指出:「現在的天子不就是暗殺南朝天子奪取三神器北朝天子嗎?」引發日本國會對於南北朝及當時明治天皇的正統性問題進行激辯。不久後明治天皇在1911年作出結論:以南朝天皇為日本的正統,北朝天皇保留名號,但不列入正統[註 1];並命令文部省在國家審定教科書中使用以代表南朝為正朔的「吉野時代」作為南北朝時代的稱呼。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在《大日本史料》中繼續使用「南北朝」,但在1937年引起以「皇國史觀」支持者著稱的平泉澄及宮內省芝葛盛等人的批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南北朝」的用語再次成為主流。

時期內天皇列表

更多資訊 公曆, 北朝天皇 ...

注釋

  1. 可能是因為南朝天皇一直持有三神器,而三神器是天皇的象徵。

參考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